top of page

2025 年團體醫療保險產品比較:方案解析、成本效益與企業實務

已更新:10月9日

團體醫療保險,又稱員工健康福利,為一群人(通常是員工及其家屬)提供單一保單下的全面醫療保障。隨著香港醫療成本上升和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這種保障形式對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日益重要。根據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PolyU CPCE)及GUM發布的《香港員工醫療保險指數》,2025年醫療通脹預計達9.8%,促使僱主尋求兼顧成本、覆蓋範圍和員工滿意度的優質計劃。


本報告將審視香港頂尖團體醫療保險提供者的表現,分析關鍵數據,比較高級管理層、經理級和普通員工的保費範圍,並擴展分析至新加坡、美國、英國和澳洲的國際市場,包括詳細的醫療成本表格。


香港團體醫療保險市場概覽


香港的健康保險市場(包括團體和個人計劃)預計將穩定增長。2025年健康保險總承保保費估計為9.5822億美元,人均醫療支出為127.77美元。市場預計從2025年至2029年以3.83%的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增長,到2029年達11.1億美元。


這一增長受疫情後醫療需求的增加推動,超過80%的居民持有某種形式的醫療保險,30%計劃在2025年購買新保單。團體計劃主導員工福利,90%的公司全額支付員工保費,許多公司將該福利擴展至員工家屬。


然而,由於住院率上升和醫療通脹,2021年至2025年保費累計激增55%。主要趨勢包括:關注於門診(92%使用率)和牙科(76%使用率)保單利益,核心住院保額的中位年限額為400萬美元等。


香港醫療成本


香港的醫療成本位居亞洲前列,受私立醫療快速存取和優質設施的依賴推動,儘管公共系統穩健。

醫療服務

成本範圍(港元)

成本範圍(美元)

備註

門診諮詢(私營)




專科醫生諮詢(平均)

735

94

2025年平均成本

全科醫生諮詢

300-500

38-64

2025年範圍

住院費用(每日床位費)




公立醫院(合資格居民)

200-300

26-38

包括膳食和基本護理

公立醫院(私立/非合資格居民)

9,500-15,350

1,216-1,965


私立醫院(過夜住宿)

600-45,000

77-5,769

因護理水平、房型和程序而異

私立醫院(ICU費用)

2,500-28,800

320-3,692


常見手術(私立醫院)




乳房腫塊切除術

12,895-42,723

1,650-5,469


闌尾切除術(較複雜)

超過50,000

超過6,400

視病例複雜度和醫院而定

髖關節置換術(私立醫院,平均)

150,000-250,000

19,231-32,051

基於區域比較和通脹調整

其他成本




人均醫療支出(2025年)

N/A

約3,500

反映私立部門高度依賴

2025年,私營機構平均專科醫生諮詢費用約為735港元(約94美元),全科醫生諮詢範圍為300-500港元(38-64美元)。


公營與私營機構住院費用差異顯著:公立醫院(合資格居民)每日床位費為200-300港元(26-38美元),包括膳食和基本護理,但高依賴或重症監護病房對私立或不合資格患者的費用可達9,500-15,350港元(1,216-1,965美元)。


私立醫院過夜住宿通常為600-45,000港元(77-5,769美元),ICU費用為2,500-28,800港元(320-3,692美元)。常見手術如乳房腫塊切除術在私立環境成本為12,895-42,723港元(1,650-5,469美元),較複雜的闌尾切除術可超過50,000港元(6,400美元)。私立醫院的髖關節置換術平均約為150,000-250,000港元(19,231-32,051美元)。


2025年香港的人均醫療支出約為3,500美元,反映香港居民對私營醫療機構的高度依賴。這些成本突顯團體保險的重要性,而醫療通脹更高達9.8%,加劇了居民的長期醫療負擔和對醫療保險的需求。


以下表格整理了2025年香港的詳細醫療成本(所有數字以美元近似值,按7.8港元=1美元換算):

類別

公立成本(美元)

私立成本(美元)

備註

人均醫療支出

~3,500

N/A

每人年度總支出

全科/醫生諮詢

38-64

23-102

一般諮詢;夜間費用較高

專科諮詢

~152

94-256

公立HA費用;私立依專科而異

每日住院費用

26-38

77-5,769

公立包括膳食;私立房型至豪華套房

每日ICU費用

1,216-1,965

320-3,692

高依賴護理

闌尾切除術

~1,000-3,000

6,400-15,000

簡單至複雜病例

髖關節置換術

~5,000-10,000

19,231-32,051

包含住院的完整程序

Comparison of Group Medical
Comparison of Group Medical
Premium Ranges by Employee Level (in HKD)
不同級別員工團險醫療的保費水平 (in HKD)

香港團體醫療保險提供者比較


香港醫療保險提供者為最少3名員工的團體提供可定制的醫療計劃,特色包括直接結算、全球覆蓋和健康計劃。


2025年的保費反映醫療通脹和團體規模(10名以上員工可享折扣)。數據從專家評論中匯總,強調全面住院/門診護理、產假選項和理賠效率。

提供者

覆蓋亮點

高級管理層保費(港元/年)

經理級保費(港元/年)

普通員工保費(港元/年)

優勢

劣勢

客戶滿意度(基於評論)

友邦(Flexi Choice/StepUp)

住院/門診,可選牙科/產假,離職後可攜帶保護,優質醫療網絡,全球選項

25,000-35,000

15,000-25,000

8,000-15,000

靈活模組,無需承保可攜帶,健康整合(AIA Vitality),市場領先

保費隨年齡增加,可能有共付額

非常高;2025年Q1排名領先,綜合服務評價積極

安盛(Global Health)

全面住院/手術,可選門診/牙科,癌症護理,部分計劃無產假等待期

22,000-32,000

14,000-22,000

7,000-14,000

價格實惠,模組可定制,本地影響力

某些福利有等待期,服務速度較慢

高於價格實惠;理賠速度評價不一

Bupa Global(Business Health Plans)

高限額(至無限),健康/心理健康,預防護理,慢性病

28,000-40,000

18,000-28,000

10,000-18,000

專屬支持,多樣健康服務

保費昂貴

質量和支持強;可靠性獲認可

Cigna Global(Global Health)

全球覆蓋,員工健康,緊急撤離,心理健康

26,000-38,000

16,000-26,000

9,000-16,000

優質服務,理賠流程簡單

成本高

理賠效率和服務非常積極

Allianz Care(Hong Kong Summit)

年限額175萬-500萬美元,可選牙科/視光,24/7支援

24,000-34,000

15,000-24,000

8,000-15,000

全面,可定制附加選項

小型團體覆蓋有限

全球網絡好;緊急支援積極評價

藍十字(Employee Medical Care Plan)

基本住院/手術,可選門診/牙科/補充,無共付額網絡,預評估服務

15,000-25,000

10,000-18,000

3,000-10,000

註冊簡單(最少3名員工),廣泛網絡(超過1,000點),應用程式管理,可攜帶至100歲

既有疾病排除(365天後豁免),部分共付額

增長和價格實惠積極;保費增幅強於市場


數據分析

  • 覆蓋分析:Bupa和Allianz在高限額計劃(至無限或500萬美元)表現出色,適合頂尖覆蓋,而友邦和安盛為中小企業提供靈活模組和可攜帶福利。門診和牙科為標準附加選項,100%報銷常見,降低自費成本。Cigna和Bupa在健康和心理健康整合方面領先,符合疫情後需求,65%的計劃包括產假/不孕症福利。友邦在可攜帶癌症保護和重要網絡方面突出,藍十字提供低共付額的強大本地網絡存取。


  • 保費與價值:公司對每個員工團體醫療保費支出跟隨不同職級而有差異,而保險公司也會根據不同員工層級提供不同計劃:高級管理層計劃(如友邦:25,000-35,000港元)提供更高限額和健康福利,經理級計劃(如安盛:14,000-22,000港元)平衡覆蓋與成本,普通員工計劃(如藍十字:3,000-10,000港元)注重價格實惠。藍十字最具成本效益,起價約3港元/天,而Bupa和Cigna因優質服務收取較高保費。總體保費三年上升55%,但大型團體(>10名員工)可談判折扣和無視醫療史,節省10-20%。


  • 滿意度與表現:Cigna在理賠(簡單流程)這一項得分最高,友邦在市場主導和可攜帶性(離職或退休後的延續性)滿意度領先。藍十字在網絡和價格實惠方面獲得積極反饋,但在排除條款上評價不一。客戶滿意度調查顯示,覆蓋範圍滿意度為70-80%,但對保費上漲不滿(約30%對成本措施不滿)。頂尖提供者(友邦、Bupa、Cigna)在留存率表現更好,健康計劃提升員工活力和企業表現。為確保頂尖覆蓋,優先選擇友邦或Cigna以獲取全面和可攜帶福利,但對成本敏感團體,特別是普通員工,選擇藍十字。


Coverage Analysis
Coverag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Group Medic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Group Medical

國際團體醫療市場比較


團體醫療市場因公共醫療系統、通脹和滲透率而異。香港市場緊湊但昂貴,通脹高於同業。

下表比較2025年的關鍵指標,包括市場規模(健康保險總承保保費)、增長率(2025-2035年CAGR或類似)、醫療趨勢率(預計成本增長)和主要特徵。數據反映廣泛的健康保險,因團體特定的全球細分有限。

國家

市場規模(2025年,約億美元)

增長率(CAGR 2025-2035)

醫療成本增長趨勢(2025年)

主要特徵與比較

香港

0.96(健康GWP)

3.8%(至2029)

9.8%

高通脹;81%覆蓋滲透率;僱主資助團體為主;較公共系統昂貴;保費自2021年增55%

新加坡

~0.8(2024年估計0.7億歐元)

~6-7%(亞洲不含日/中)

10-12%(亞洲平均12.3%)

與香港類似架構,但商業醫療保險覆蓋更高(90%);高淨值人士購買新保單比率較低(30%對香港48%);與公共衛生保障MediShield整合

美國

~12,500(健康保費)

6.7%(健康)

8.0%(團體市場)

最大市場;僱主贊助團體覆蓋50%以上勞動力;成本高但全面;趨勢低於亞洲因監管

英國

~110(健康保費)

3.2%(健康)

8-10%(歐洲平均)

商業醫療用於補充公共衛生保障NHS;企業團體計劃增長較低;公營醫療機構專注減少等候時間;醫療通脹壓力較小

澳洲

~200(健康保費)

4.4%(健康)

6-8%(大洋洲估計)

公私混合;高滲透率(45%私立);團體折扣普遍;適度增長;強調預防護理

各國醫療成本詳細比較


為提供更詳細的醫療成本信息,以下表格整理了2025年比較國家的關鍵醫療費用。


成本以美元近似值,區分公私立(適用時)。數據包括人均醫療支出、醫生諮詢、住院和常見手術,來自近期基準和預測(例如換算:7.8港元=1美元,1.3新加坡元=1美元,0.78英鎊=1美元,1.5澳元=1美元)。

國家

人均醫療支出(美元)

全科醫生諮詢(美元)

專科醫生諮詢(美元)

公立每日住院(美元)

私立每日住院(美元)

闌尾切除術(美元)

髖關節置換術(美元)

香港

~3,500

38-64

94-256

26-38

77-5,769

6,400-15,000

19,231-32,051

新加坡

~4,000

38-58

75-150

50-200

375-600+

6,000-14,000

30,769-51,538

美國

~14,570

100-200

150-300

N/A(依保險而異)

3,025

15,930-30,000

18,000-50,000

英國

~4,731

0(NHS)

235-300(私立)

0(NHS)

1,295

4,000-8,000

16,000-24,000

澳洲

~9,597

0-43(批量計費/自費52-65)

100-200

0(Medicare)

650-1,625

3,250-6,500

~16,258


數據分析與評論

  • 市場規模與增長:美國以約12,500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受僱主強制性要求推動,而香港和新加坡規模較小但在亞太地區增長較快(區域趨勢12.3%)。香港的3.8% CAGR落後於亞洲的12.8%健康保險,顯示市場成熟但成本壓力大。


  • 趨勢率:對比美國(8%)和英國/澳洲(3-8%),亞洲通脹最高(香港9.8%,新加坡~12%),因技術進步和需求。相較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的商業醫療保險家庭計劃最昂貴,而香港私立醫療機構對商業醫療保險的依賴更強。


  • 醫療成本比較:美國人均支出最高(~14,570美元)和程序成本(如住院每日3,025美元,闌尾切除術高達30,000美元),反映其獨特的高費用市場特征。香港和新加坡具有雙軌系統,公立醫療體系收費較低(香港住院每日26-38美元),但私立費用高(新加坡私營醫療機構髖關節置換費用高達51,538美元),在私營醫療機構就醫對於保險需求非常高。


    英國和澳洲則受益於強大的公共醫療系統(NHS提供免費全科醫生諮詢;澳洲則採用批量計費方式、同樣接近0自費),故人均醫療成本較低(~4,731-9,597美元)。私立醫療機構則作為補充,費用較高(英國私立住院1,295美元/天,澳洲髖關節16,258美元)。


    香港成本與新加坡相當但遠低於美國;香港可借鑑澳洲的以預防作為重點和英國的公營私營整合的方式以遏制私營醫療成本上升。


  • 香港與新加坡醫療體系主要差異:香港公營醫療(公立醫院/診所)由政府大量補貼,病人自付比例低,導致公立醫療單次就診費用較低,但等待時間長;私營市場則費用較高。新加坡則採用「政府補貼 + 強制儲蓄(Medisave)+ 保險(MediShield Life / Integrated Shield)+ 自付」的混合模式,公私合營比例高,且個人需承擔較多醫療儲蓄/保險負擔,價格更市場化。


    另一方面,新加坡對醫療價格、藥品及保險產品有明確監管與分級制度;香港在私營醫療價格與保險監管上相對市場化,導致同類服務價格波動較大。






結論


在香港確保頂尖團體醫療覆蓋需平衡上升的成本(9.8%通脹)與友邦或Cigna等表現卓越的提供者在滿意度和功能上的優勢,以及藍十字等價格實惠的選擇,特別適合普通員工。


與國際比較,香港商業醫療保險市場活躍但昂貴,增長趨勢高於美國或英國。因香港市場不同提供者的醫療團險保費差異較大,僱主可考慮價格談判策略並優先考慮員工健康提升計劃以降低理賠記錄和增加價格談判籌碼。


在價格談判方面,永明精算可提供全面的諮詢服務,利用精算精準優化保單和比對市場價格,平衡企業成本和員工需求。我們的個性化方法確保企業從友邦、Cigna或藍十字等領先提供者獲得最優性價比,針對不同員工層級定制,我們的談判專業可為大型團體爭取高達20%的折扣。

留言


bottom of page